焦点:创造新闻和观点39(4)

恐龙化石中的软组织

2009年,研究人员报道了一则发现,他们找到了一种鱼脑的石化遗骸——按进化论的标准测出它有3亿年的历史。

报道的主要撰稿人约翰·迈赛(John Maisey)认为,脑组织的主要成分毕竟是水,它竟然能以化石保存下来实在不可思议。后来到了2016 年,研究似禽龙生物遗骸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不仅提到了石化的脑,而且还有尚未石化的脑组织。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十多年前,人们在英国贝克斯希尔(Bexhill)发现了这块化石,但直到最近才有人对它进行分析,而且发现了它里面有尚未石化的蛋白质成分—— 脑组织、完整的毛细血管、胶原结构和包裹脑部的膜。这些撰稿人认为,脑组织之所以能保存完好是因为有高酸低氧的环境。然而,这种高酸的环境本应加快(而非减慢)脑组织和蛋白质的分解。

脑组织究竟能存留多久?化石中存在的软组织对“ 这些化石有千百万年历史” 的观点构成了严重挑战。

  • Roach, J., Oldest fossil brain found in “bizarre” prehistoric fish, 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 March 2009.
  • Brasier, M.D. et al., Remarkable preservation of brain tissue in an Early Cretaceous iguanodontian dinosaur, Geol. Soc. London Spec. Publ. SP448.3, October 2016 | doi: 10.1144/SP448.3.

到处都有熊

给四个熊种做基因测序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遗传关联,圣经创造论模型能对此给出最好的解释:在一个最初被造的熊类中出现种类分化。(参考creation.com/bears

森肯堡研究院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小组认为,研究结果表明:“ 物种之间因大量杂交而产生的‘ 基因流动’ 或基因互换是有可能发生在大多数熊种之间的。”

熊科(Ursidae)包括八种,其中有四种属于熊属(Ursus):棕熊、美国黑熊、亚洲黑熊和北极熊。甚至在熊属这个群体中的熊之间都有很大差异。

图片来源:123rf.com/ErikMandre

虽然人们早已看到,阿拉斯加棕熊可以和北极熊交配,但基因组的研究结果还是令研究小组颇为质疑,不仅仅是熊的物种划分,更是质疑目前根据进化论所制定的物种的概念。

创造论者认同,我们今天在动物身上看到的设计特征,皆源自最初设计的生物,它们在堕落后、充满了死亡和竞争的世界中,为了生存,产生了的不同基因表达和“ 微调”,以适应环境。最初创造的生物分化成了大多不能杂交的新群体时,这些群体就被列为了‘ 新物种‘,对于还能杂交的群体,它们与最初那类生物的基因库的联系是很明显的。

  • Janke, A. et a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ears is characterized by gene flow across species, Scientific Reports 7:46487, 2017 | doi:10.1038/srep46487.
  • Bears breed across species borders, sciencedaily.com, April 2017.

再论纳莱迪人(HOME NALEDI)

图片来源:123rf.com/Birgit Korber

2017年,根据南非明日之星洞穴地带的进一步发现,研究人员公布了所谓‘猿/人’纳莱迪人(Homo naledi)最新的研究报告。

这次的焦点是来自一个叫莱塞迪室(Lesedi Chamber)的那些化石,而这个室和那个于2015年被发现,又随机被报道的纳莱迪人所处的徳纳莱迪室(DinalediChamber)并无直接关系。

当时纳莱迪人被人描述成一种生活在2百万至10万年前的古代原始人类。按照进化论思维,这些‘新’的纳莱迪人化石的年龄范围被定为236000年至335000年之间,被置于智人(Homo Sapiens)‘旁边’。

这些年龄范围的冲突给进化论者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多。哪怕从进化论角度看这些混合的结构特征也很奇怪。这让猿/ 人研究员彼得· 莱恩(Peter Line)博士提出了一个有趣并且很可能合理的环境假说—— 饮食不良,而非DNA 因素。有进化论专家也为著名的印尼的‘ 霍比特/ 猿- 人’ 化石提出了同样的解释;参见莱恩博士对最新声明的(英文)评论 creation.com/naledi.

  • Surugue, L., Homo Naledi: Mystery human species lived alongside Homo Sapien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May 2017.

骨雕为我们刻画了更为完整的尼安德特人

研究人员称,在克里米亚(Crimean)洞穴内发现的一只乌鸦骨头上的雕刻——也就是人类的艺术创作——支持了日益为人们接受的一种推测:尼安德特人有着能与现代人“匹敌的认知能力”。

这些图案被刻在了一块1.5厘米的骨头上,研究人员把它定为40000年前。

图片来源:123rf.com/PavelParmenov

他们称,如果雕刻这些图案“是为了保持某种统一的视觉纹样”,那么这将证明尼安德特人“能理解符号和美学的价值”。研究人员提到尼安德特人会掩埋死者、狩猎,以及利用植物的证据(另请参考聪明的尼安德特人会服用阿司匹林,《创造》39(3):7)

这样的发现与尼安德特人是洪水后从巴别塔分散出去的挪亚及其家人后裔中的一支(创世记11)是相符的,所以归根究底,他们干脆就是人类。

  • Majkić, A. et al., A decorated raven bone from the Zaskalnaya VI(Kolosovskaya) Neanderthal site, Crimea, PLoS ONE 12(3): e0173435, 2017 |
    doi:10.1371/journal.pone.0173435.
  • Hale, T., 40,000-year-old raven bone carving suggests Neanderthals were artists, iflscience.com, March 2017.

仿生学引领了突破性的制氨技术

犹他大学的科学家们正以模拟自然的方式制氨(NH3)。氨是制造化肥的一种重要化学物;每年以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制造的氨接近5亿吨,但它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进行,且会消耗世界能源的1% 左右。

图片来源:123rf.com/Mohammed Kabir Choudhury

植物也能将氮气转化成氨,这个过程叫“ 固氮”,而它则可以在普通的常温环境中进行,但要用到某种细菌的酶。犹他大学的科学家用生物燃料电池来模仿了这个生物过程。它的重大优势在于无需高压高温的极端环境就能制氨。

我们再次看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技术再一次被用来模拟这个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那位创造者的智慧、能力和智能。这可是祂的首创,应该实至名归。

  • Brown, E., Imitating nature to produce ammonia, IEEE GlobalSpec, insights.globalspec.com, February2017.
  • Compare Demick, D., The molecular sledgehammer, Creation 24(2):52–53, 2002; creation.com/sledge.

赛提(SETI)搜索报告一无所获

赛提(SETI,搜索地外生命计划)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很可能在‘ 外太空’永远找不到任何地外文明的线索。

该团队分析了一份由692 个邻近恒星组成的信号样本,但是找不到任何‘ 智慧生命’。一位团队成员表示:“ 这真的如同大海捞针。但是我们不知道那里有多少根针。” 之前一些看似很有希望的迹象,现在看来是令人尴尬的误会(参看creation.com/wow)。

俄罗斯的亿万富翁米尔纳· 尤里(Yuri Milner)注入巨量资金,刺激并推动了这个地外生命搜寻计划,然而,就连《新科学家》杂志对这个计划的前景也表示悲观。

据报道,哈佛大学的阿维· 勒布(Avi Loeb)和洛桑市的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克劳迪奥· 格里马尔迪(Claudio Grimaldi)也表示这样的搜寻计划最终将徒劳无功。

然而,对上帝这位创造者的寻找就不会一无所获,上帝已经启示我们,祂从地上的尘土中创造亚当,祂是智慧生命之源。

  • Enriquez, J.E. et al., The Breakthrough Listen search for advanced life: 1.1–1.9 GHz observations of 692 nearby stars, seti.berkeley.edu, April 2017.
  • Crane, L., We still haven’t heard from aliens—here’s why we might never, newscientist.com, April 2017.

生命和‘第一个’细胞

自然主义(唯物)进化观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解释生命及其连带的复杂编码信息怎么自发地从进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活细胞产生。

图片来源:123rf.com/warrengoldswain

我们曾发文讨论过科学家曾尝试给最简单的自我复制的细胞下定义 ( 参考 creation.com/simple) 。这个假设的细胞据说需要至少256个基因。进化论者的问题是,他们无法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第一个细胞的产生。因为,由自然选择所选上的特征要依赖于能自我复制的活细胞才能传下去! 2006 年的研究把这个数字增加到了含有384 个蛋白质- 编码和43 个RNA- 编码的基因。

2016 年,基因组的最低数字随着一种人造的自我复制的细菌的出现而再次增加:这次增加到了437 个基因(531,560 个字母),包括65 个功能不明但细胞生存必须的基因。这并不比生殖支原体(482 个基因,582,970 字母)—— 自身就寄生在更复杂的微生物上——少多少。那么进化论者怎么解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细胞的起源?从数学角度看哪怕一个基因要随机产生都不可能——更何况是473 个。

  • Research highlights, Nature 439(7074):246–247, January 2006 | doi:10.1038/439246a.
  • Glass, J.I. et al., Essential genes of a minimal bacter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3(2):425–430, January 2006| doi:10.1073/pnas.0510013103.
  • Hesman, T., Scientists build minimum genome bacterium, sciencenews.org, March 2016.

“胫骨破坏者”恐龙体内“保存”的组织

一个命名不久的恐龙化石和电影《捉鬼敢死队》里的怪物有关,但更有趣的是有人宣称在所谓的有7,500 万年历史的样本中还保存着软组织。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角龙被称为祖鲁(因为它像电影中的怪物)crurivastator,翻译过来就是‘ 像胫骨破坏者’ 之意。它3 米长的尾部末端有一个大锤一样的结构,6 米的身体上长着骨刺,体重约为2500 公斤。

一位研究人员说:“ 最令人兴奋的是,像鳞片和角质鞘这样的软组织被保存了下来,这将会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虽然研究人员也把皮肤印痕的化石也算入了软组织得以“ 保存“ 的例子,但是,这次发现还有一层结实的黑膜,应该是角质蛋白,角质蛋白是生成毛发、指甲和拍爬行动物的鳞甲的蛋白质。如果这次发现的完好无损,那么,就会给真正的、未被石化的完好软组织清单上又增一项,这个清单还在不断增加,它们不符合年老地球论。更多资讯请参考:creation.com/dino-disquiet

  • Geggel, L., Spiky Ankylosaurus looks like monster from ‘Ghostbusters’, livescience.com, May 2017.
  • Arbour, V.M. and Evans, D.C., A new ankylosaurine dinosaur from the Judith River Formation of Montana, USA, based on an exceptional skeleton withsoft tissue preservation, R. Soc. Open Sci.

水龙的快速变异

澳洲研究人员发现澳洲阳光海岸地区的几个城市公园里的水龙(澳洲水龙 Intellagama lesueurii)出现“快速的基因和形态分化”。

研究人员称,群岛和大洋岛上有一些与世隔绝的生物,在它们身上曾观察到类似“快速进化的现象”。他们的结论是:水龙身体上的改变属快速进化的例子,这种进化“在一定时间之后,有可能会将能适应环境的分化个体保留下来”。

他们称不同群体的水龙在“相对的体型、相对的头和四肢形态以及相对的前肢和后肢长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图片来源:123rf.com/Bonzami Emmanuelle

有远见卓识的创造论者一直以来都知道,自然选择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巨大的改变。由于它是作用在已存在的基因信息之上,所以这些变化并不支持“从分子到人”的进化(换句话讲,没有增添新的信息)。况且,这类物种分化极为迅速,其实有助于我们理解,洪水之后,上了方舟的有限的生物形态是如何迅速分化成多样物种的(参考creation.com/speedy and creation.com/qa-speciation)。但是,到头来,水龙永远都是水龙。 

  • Frère, C.H. et al., Archipelagos of the Anthropocene: rapid and extensive differentiation of native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in a single metropolis, Mol. Ecol.
    26(9):2466–2481, May 2017 | doi:10.1111/mec.14042.

  

【扩展阅读】

● 恐龙化石并不古老

● 恐龙的来“龙”去脉(内附精彩讲座视频)

● 就凭两颗门牙被载入教科书首页——猿人的真相

● 猿+人等于“猿人”?!

● 鸭嘴兽——对进化论者来说,问题依旧比答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