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章名:Dead crocodiles down under.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3期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最近做了一项关于鳄鱼尸体在水中分解的研究,这项研究对化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1
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骨骼在肉腐烂后所经历的作用和过程,因为这将影响到骨骼的残剩及连接状况。
比如,如果长腿骨或股骨的上端远离髋关节,那么骨架的这部分就是脱节的。如果一具化石骨架的骨头四散,那么这具骨架就是完全脱节的。
之所以选择鳄鱼做实验,是因为鳄鱼化石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而且它们的骨骼通常保持完整并连接完好。
在实验中,8 只死去的澳大利亚咸水鳄(Crocodylusporosis)被放在装有清水的水槽里。
它们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身形巨大;但这项研究所用的是幼年鳄鱼。
实验对象分为三组,用以评估掩埋的速度和时间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 有两具尸体被立即埋在20 厘米(8 英寸)深的细沙下,这模拟的是快速掩埋。
2. 有三具尸体被搁置水中,可以“ 胀大上浮”,几周后待其沉入水底才被掩埋。这时它们被埋在20 厘米深的细沙下面,这模拟的是延迟掩埋。
3. 另外三具尸体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掩埋。
一些有趣的发现
组2和组3的鳄鱼都在3-5 天内膨胀并上浮,平均漂浮32 天。这说明了动物死后要多快掩埋才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在实验结束后,组2和组3的鳄鱼“……大部分轴骨、前肢和后肢或部分连接或脱节。”2
组1有一只鳄鱼没有被20 厘米深的细沙盖住,到了第12 天,这只鳄鱼“ 胀大上浮”,从沙层中浮了出来(次日被重新掩埋)。这些被立即掩埋的鳄鱼和其他鳄鱼不同,它们仍处于原位,关节也都连接在一起。3
作者对这些发现总结说:“……关节连接在一起被保存下来的情况……更有可能是快速掩埋的结果”4。“……当尸体在平静的水中腐烂时”,关节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小一些。另外,“……如果我们抑制尸体上浮,那么关节连接在一起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2
考虑到组1埋在沙子中的一只鳄鱼“ 胀大上浮” 脱离了沙层,作者进一步总结说:“ 因此,在尸体开始膨胀前(约4 天内),掩埋的速度不仅要很快,还需要足够的沉积物来抵消体内气体产生的正浮力。”(着重强调)5
因此,整个化石骨架要保存完好,首先需要被迅速掩埋,得到及时的保护,不致被食腐动物吃掉。覆盖的沉积层也要足够深,以防止食腐动物翻掘,沉积层也要足够重,使尸体不会因分解产生的气体而上浮。
然而,以今天的条件,覆盖一只鳄鱼所需的沉积物要从哪里来呢?要产生厚达20 厘米以上的沉积物是十分罕见的,或就面积而言很有限;而即便这个深度在本实验中也显然是不够的。要掩埋比幼年鳄鱼大得多的动物就需要更多的沉积物。
研究人员提出了沉积物迅速掩埋动物的其他可能。他们认为尸体可能会卡在圆木里!尸体可能在干地上膨胀,后来不知怎地掉入水中。又或是,极冷的水或深水可能会减小膨胀的程度,至于如何防止那些栖居于此的食腐动物的侵扰,使骨架不致脱节,他们也解释不清。不管怎样,实验表明,即便在氧气缺少、没有食腐动物侵扰的条件下,未被掩埋的鱼尸也会在一周内严重脱节。6 这些说法都不能解释世界各地大量的鳄鱼和其他动物的化石沉积,其中一例就是在南非的卡鲁(Karoo)盆地(约五十万平方公里)。
七十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监测全球沉积物的运动,他们早已认识到,没有足够的沉积物来满足大范围化石形成的条件。沉积物沉积于世界各地的河流、湖泊、河口、咸水湖和海洋,也形成于较小的风暴和罕见的灾难中。然而,这些环境所产生的沉积层都不足以大范围地掩埋大量的动物。
但有一场灾难能够产生足够的沉积物。“ 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创7:19)《创世记》所描述的这场洪水将会侵蚀土地,造成大量的沉积物,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形成数百米深的沉积物,掩埋了其中所有的生物。。
大量的生物,虽然不是全部,是被迅速掩埋并且被完全覆盖,这也正是研究人员发现的化石完整保存所必要的条件。因而我们可以预测,除了一些支离的化石骨架,还会有大量连接完好的骨架——这正是我们所发现的。
更多考虑
如果沉积物的覆盖是缓慢而渐进的,化石的一些诸如皮肤、肌肉、羽毛、毛发等软组织的特征就无法被保留,而根据环境和沉积层的性质,人们预计那些被迅速掩埋的动物化石常常会保留这些特征。这也是我们所发现的。而且,化石掩埋的时间只有几千年,这可以解释最近发现的未石化的软组织。像血细胞、血红蛋白和其他蛋白质这样的软组织仍然存在于一些化石中——包括那些据称六千五百万前就已灭绝的恐龙。
考虑到这些因素都是我们确实发现的,我们不难将化石记录归因于《创世记》详述的全球性洪水。
【扩展阅读】
● 鲸进化的谎言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Syme, C.E. and Salisbury, S.W., Patterns of aquatic decay and disarticulation in juvenile Indo-Pacific crocodiles (Crocodylus porosu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taph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crocodyliform materia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12:108–123, 2014.
[2] Syme and Salisbury, ref. 1, p 120.
[3] Syme and Salisbury, ref. 1, p 116.
[4] Syme and Salisbury, ref. 1, p 119.
[5] Syme and Salisbury, ref. 1, p 121.
[6] Garner, P., Green river blues; creation.com/green-river-blues, especially re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