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3期
最近在美国蒙大拿州地狱溪岩层发现的化石是支持挪亚时代大洪水的证据,这场并不久远的大洪水将大量的陆地和海洋生物埋藏在一起。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3期
你能想象和恐龙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吗?恐龙时而有趣,时而吓人,俨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恐龙真的曾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吗?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3期
最近在英格兰南部黑斯廷斯(Hastings)附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恐龙脚印,这是英国有史以来出土的最多样化、细节最多的恐龙脚印。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3期
原文章名:Termites—to the glory of God!
——唐·巴顿(Don Batten)采访白蚁专家维克多·迈耶(Victor Meyer)博士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2期
众所周知,蜘蛛没有翅膀,然而许多蜘蛛却可以“飞”得很远。小小的蜘蛛借着“放气球”(ballooning)占据新领土的现象早已广为人知。连达尔文也对此深感惊讶。1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2期
安东尼· 范· 列文虎克(1632-1723)因发现原生动物和细菌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把这类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当时列文虎克把它们叫做“微生物”(animalcule)。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2期
你有没有在书上或电视上见过一个叫“恐龙时代”的独特时期?上面可能会介绍,在这个由恐龙统治的世界里,哺乳动物都是小动物。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2期
一支由英国和中国的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市发现了一种新型恐龙。1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1期
有一次,我受邀在一场图书馆管理员的会议上发言,我以为参会人员都是来自基督教学校,后来才知邀请范围是私立学校,其中大部分不是保守的基督化学校。
这是反驳进化论(Refuting Evolution)一书的续篇,目的是反驳用来支持进化论的最近期论据。
作者:乔纳森.萨法蒂博士(Jonathan Sarfati,Ph.D.)和迈克尔.马修斯(Michael Matthews)
译者:黄逸恒博士(Felix Wong, Ph.D.)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1期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和恐龙——巨大的长颈蜥脚类、可怕的霸王龙,还有装甲剑龙——生活在一起,你觉得怎么样?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1期
我们早就知道蝙蝠和海豚有精密的回声定位技能,就像人造的声纳一样,但是蝙蝠和海豚的声纳更高级,
原文章名:Chimp genome sequence very different from man
多年来,进化论科学家、科学博物馆和动物园都将黑猩猩誉为“现存的人类至亲”,并以两者之间 在DNA 序列上的相似性作为依据。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1期
你是否想过,巨大的恐龙是如何进入挪亚方舟的呢?有些蜥脚类恐龙身体长达30 米,体重几乎有50 吨!
原文章名:Is the human genome nearly identical to chimpanzee?—a re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和人类(Homo sapiens)的基因组几乎完全相同,一些作者甚至建议将这两个物种放在同一个属内。
原文章名:Michael Behe Hasn’t Been Refuted on the Flagellum
迈克尔·贝希(Michael Behe)曾经就细菌的鞭毛提出过“不可化约之复杂性”的论证,而进化论者也给出了标准的达尔文式的反驳。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4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鲨鱼是肉食动物,直到最近才发现窄头双髻鲨(学名为 Sphyrnatiburo)是个例外。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4期
数千年来,不断有人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但是,读过《创世记》的人就知道是先有鸡(更准确地说,是陆地家禽类),它们在创世第五天被创造出来,随后产下一颗蛋。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4期
一份研究了500万个线粒体“DNA条形码”的重要工作得出了具争议性的结果,但这些结果却非常符合圣经创世记所记载的历史。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4期
自1995年在德国被发现后,大量的大理石纹小龙虾就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到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4期 原文章名:Creation astronomy from a rocket scientist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从多个方面来看,鸽子的智商堪比灵长类。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3期
印度红珠凤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的翅膀很大,其上有大黑斑。黑斑可吸收阳光,在冷天可以帮助蝴蝶保持温暖。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3期
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蒙古国发现了恐龙蛋,这是首次让全球瞩目的恐龙蛋发现。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3期
肉食毛虫是在夏威夷发现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虽然世界上有一千多种球果尺蛾,但据目前所知,只有六种球果尺蛾的幼虫(毛虫)是食肉的,它们都生活在夏威夷。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3期
红狐(Vulpes Vulpes)长着两只大耳朵和毛茸茸的尾巴,是狐狸中最常见的、分布最广的一种。
原文章名:The ‘water-walking’ lizard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走在水面上的蜥蜴?皇冠鬣(liè)蜥属(Basiliscus )又常被不恰当地叫作‘ 耶稣蜥蜴’,这显然是借用主耶稣在水面上行走的神迹。
原文章名:Opalized fossils and pseudo-fossils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蛋白石是一种绚丽夺目的宝石,在澳大利亚国家蛋白石收藏网站的这句无可争议的评语之后,紧接着就是下面的文字:
原文章名:No evolution in pollution: killifish survivors are ‘losers’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大西洋鳉鱼(Fundulusheteroclitus)也被称为小泥鱼或底鳉,在西大西洋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河口水域分布众多。它们“对污染极度敏感”
原文章名:Bioluminescence—the light of living things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许多生物能够通过生化反应自行发光。这个现象叫做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它出现在各类生物群,包括:昆虫类、蜈蚣和
原文章名:The wombat ‘Badger’ of the south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我们称之为袋熊的这种澳洲动物时,他们竟然把它吃了1。
原文章名:The wily coyote—dogged by reputation, this coy ‘wolf’ continues to surprise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2期
在许多美国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中,这种郊狼以贪婪、虚荣、狡猾著称,而且还是个骗子。1、2
原文章名:Liligers: A testimony to the created kind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2期
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是狮虎1,它是雄狮子和雌老虎的后代。虽然以前认为狮虎不能生育,但自2012年开始,已经有十例雌狮虎与雄狮子成功交配生育狮狮虎的案例记入文献。2
意大利人艾玛·玛莱诺(Emma Morano)在2017年去世,她共活了117岁137天(1899年11月29日—2017年4月14日),是最后一位从19世纪活到21世纪的人。
陈列于德国国家自然博物馆(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的中华龙鸟GMV 2124标本,出土于中国辽宁省。
原文章名:Walking ain’t easy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近50 年来,全世界的工程师都在努力制造能像人一样有效稳步行走的机器人。虽然有一些显著的成效,但距离目标还相去甚远。
原文章名:Antibiotic resistance: Evolution in action?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抗生素的发现是医药领域一个最重大的进步,它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
本文回顾了病毒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论是:病毒是非生物体,其作用类似于种子和孢子,其功能包括将所携带的基因从一个植物或动物转移到另一个植物或动物。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2期
画家作画时,每一笔都有其用意。我们观赏这幅画,一看就知道它是经过设计的。
信不信由你,这两个漂亮的小女孩儿真的是双胞胎。她们是在2005年四月出生于英国诺丁罕(Nottingham),有着蓝眼睛的瑞咪(Remee)(照片上左边)是一般人所谓的「白人」;而另一位有着棕色眼睛的琦恩(Kian) (照片上右边)则会被认定是「黑人」。1
几年前,我在新西兰南岛一所大学讲创造论的证据时,有一位观众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挑战。(我后来发现他是一位狂热的神导进化论者。)他问我,明明已经有文献记录,
原文章名:The appendix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0卷第2期
我们的消化系统是上帝一项伟大的设计。
作者:乔纳森▪萨尔法提 博士 (Jonathan Sarfati,Ph.D.,F.M.)
本章将解释上帝创造的“类”,以及当初的“类”如何演变成了现代的“种”。另外我也将解释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信息”。
原文章名:The-platypus
想象一下,如果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块看起来像哺乳动物同时又具有鸟类和爬行动物特征的化石,他们会多么兴奋地交换眼神。
原文章名:Soft Tissue Fossils Reveal Incriminating Trends